国内人素来注重姓氏。
“姓”不仅仅是名字的组成部分,一个简单的文化符。它同时代表了一个人的血缘传承和家族关系。
在古代,姓氏是大家族的精神纽带和文化标志。在国内人的的内心深处,它意味着同宗同族亲人间的血脉见证,从血缘意义上解释了“我从哪里来,我是哪里人”这个永恒的命题。
姓氏是祖辈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一般人不会轻易改变姓氏。
查看精彩图片
寻根溯源 姜堰村民执意改姓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么多人集体改姓无疑是一件难度极大的事情。因为改姓意味着整个名字的登记在行政部门发生变更,这可能会同时涉及到公安、社保、工商、税务、房产等多个部门的工作,但是吴元大还是想要尝试一下。
吴元大是一家私营印刷厂的老板,在他读初中时曾跟随自己的祖父在常州生活。每年除夕,他都会跟着长辈们回到泰州姜堰老家参加祭祖仪式。
查看精彩图片
他带着这个疑惑去询问家中长辈,结果吴元大祖父很认真地告诉吴元大,牌位上的这个张广文的确是家中祖辈。
不仅仅是张文广,所有吴氏家族的人,去世以后写在牌位上的名字都改为张。吴元大说就是从这个时候起,自己对家族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查看精彩图片
吴元大是一个对家世渊源十分执着的人,为了追寻家族的起源,他几乎成了张士诚的研究专家。
他阅读了大量和张士诚有关的古籍,以及从清朝到现代以来家族中所有记载分家析产、过继继承的档案。他甚至收集了张士诚在苏州称王期间发行的货币。在吴元大家里的堂屋正中间,挂着一幅张士诚的画像。
每天吴元大都会向这位心目中的老祖宗敬香。他一直期待有朝一日解开身世之谜,认祖归宗,再立谱系。
多年来,吴大元坚持给泰州姜堰相关政策部门写信,建议成立张士诚纪念馆。他认为自己肩负着实现祖训的重任,想要在自己这一代替先人完成认祖归宗的使命。
查看精彩图片
生死异姓 家世起源迷雾重重
姜堰城北吴氏家族“生死异姓”之谜的答案其实就藏在吴元大当初看到的那块牌位里。
查看精彩图片
这块珍贵的牌位是吴氏家族中现今唯一保存下来的牌位,牌位上的名字属于吴元大的曾祖父。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里,人们提倡破除一切封建迷信,村里其他家庭的祖宗牌位都被当成封建糟粕给烧了。
查看精彩图片
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走进千家万户,这块牌位才终于名正言顺地被摆在了吴家人的屋子里。国内人对于祖辈香火的重视,由此也可见一斑。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上面的文字所记载,吴氏一族世居泰州东(古代称为“海陵”),系张氏后人,始祖为张士诚。
因为张士诚在和大明皇帝元璋的竞争中失败,所以有一部分人迁徙到了淮城以西,寄居在外舅吴氏家,为了躲避灾祸,隐姓埋名,从此以吴姓人自居。
张士诚的九世孙调查了吴氏源流后,于康熙五年(1666年)立下“生姓吴死姓张”的遗训,并刻在每个后人的牌位上流传至今。
姜堰文物专家窦亚平(曾任姜堰博物馆馆长)对此很感兴趣,曾经多次到吴元大家行实地走访,并且调查了吴氏一族居住地的祭祀习惯。窦亚平发现住在这里的人在为死者超度或者祭祀祖先时,在申文上确有“生姓吴死姓张”的表述。
吴王张士诚是于公元67年苏州城战败后被俘自尽的,距今已经6多年。但是按照牌位来看,吴氏家族的起源更多也只能推算至公元1666年,也就是张士诚九世孙立下“生姓吴死姓张”的遗训的那一年。
查看精彩图片
后裔流散 躲避灾祸隐姓埋名
要破解这些疑问,或许要从6多年前张士诚的结局说起。
张士诚是元末抗元起义军将领之一。公元53年,泰州盐商张士诚起兵造反,同年在高邮自立为王,建国“大周”。三年后,张士诚率领部众迁往苏州,并于63年改称“吴王”。
查看精彩图片
张士诚的后代去向在明史中有部分记载。根据明史一百二十三卷所述,江苏城破之时,张士诚的妻子刘氏在齐云放火,将张士诚所有妾烧死,然后自缢而亡,张士诚和刘氏生下的两个幼子则被藏匿于民间,不知所终。
张士诚的后裔曾于光绪年间修编了家谱,名为温张族谱。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温张族谱的记录,张士诚与刘氏一共有五个儿子。苏州城兵败之后,大儿子、二儿子、三儿子都不知所终。两个更小的儿子被船工温良弼收养,二人都改姓温,所以家谱名叫温张族谱。
但是这本家谱主要记载的是张士诚第五子这一支的渊源,虽然解释了明史记载的张士诚两个幼子的下落,但是仍然不能解释姜堰一带吴氏家族和张士诚的关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张培元所说,当年徐达、常遇春率军围困苏州之时,张士诚曾命其堂兄张士俊带着一个儿子与其四弟张士信逃到泰州兴化一带。
逃亡以后,张士俊带着一部分张氏子弟驻扎在兴化附近以图东山再起。但是后来元璋创立的明朝统治日渐巩固,这些张士诚的后人及士兵就逐渐流散于各地。姜堰城北村的吴氏祖先有可能就是那时迁移过去的。
查看精彩图片
种就是如吴元大家里的牌位所记载的那样,张家后人迁移之后寄居在姓吴的外舅家,故而改姓为吴。吴元大自己也曾提到过这个姓吴的“外舅”家族,其实是高邮人。
另一种可能就是张士诚原称“吴王”,张家后人为了纪念先祖,保留一定的家族渊源,所以改姓为吴。
不管因何改姓,姜堰城北村吴氏家族是张士诚后裔的的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当时张士诚落败,明朝政策曾下令追捕其家人,吴氏家族的先人没必要冒张氏后裔,更没必要将“生姓吴死姓张”的遗训一代代传承下去。
查看精彩图片
阊门寻根 江南后裔认祖归宗
张士诚出生于泰州,兴于江南一带。
查看精彩图片
据北京教授吴必虎考证,现在的江苏扬州、泰州、高邮、淮安多地都有洪武初年的出国分布。著名明史专家潘群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元璋在打下苏州之后,的确曾对当年拥立张士诚的官民作过惩罚性的迁移。
查看精彩图片
对百姓尚且如此,更别说张士诚的后人了。张士诚败于元璋之后,张氏家族剩余的人很有可能随洪武初年的出国大浪潮迁徙回了老家,从而形成了很多散落在苏北地的家族分支,吴氏家族也许就是当年出国到泰州的一支。
无数百姓因为一道圣旨而不得不背井离乡,故而明朝初年民间流传着大量关于“洪武赶散”的传说。
有人说当时江南地大马蜂成患(影射元璋,民间流传他是“麻子”),到处蜇人,老百姓们只有逃到江北躲避虫灾;也有人说,明初苏州一带突然出现很多红头苍蝇(影射元璋起义带领的“红巾军”),见人就叮,百姓不得已逃往江北避难。
查看精彩图片
各地地方志、地名志、民间族谱都对此也有不少书面记载。
比如民国时期,续修盐城县志曾记载:元末张士诚据有吴门,明主百计不能下,张士诚败至身虏,明主积怨,遂驱逐苏民实淮扬二郡。
这本书很明确地描述了张士诚兵败后元璋因为和张士诚的恩怨将苏南百姓驱逐到淮扬地的历史场景。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多年以来,总是有陆陆续续的苏北人来到苏州寻祖。
查看精彩图片
一位姓徐的老先生在现场热泪盈眶:“我的老父亲活到了9多岁,寻祖归根是他未了的心愿。”还有一位祖辈从苏州迁走后落户苏北的张姓后人,为了纪念故土,临走时从苏州带走了一颗皂荚树,栽在新家。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成之嘉大地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不同地间的人口迁徙一直在不断发生。在历史的滚滚长流中,每个人都是出国。
全世界华人都自称炎黄子孙,将炎黄二帝作为共祖,这是对同一文化渊源的认同意识和求同情结。
不管是吴元大带领数百名吴氏族人改姓,还是苏北地的江南人后裔回到阊门寻根,或是国人每年清明扫墓的传统,其实都源于流淌在成之嘉民族血液里对于认祖归宗的渴望。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资料
[1]高戬。阊门寻根记。古吴轩出版社.211.1
[2]倪文才。温张族谱解读。今日高邮.2.5.2
[3]陈曦。洪武赶散,散落民间6年的出国史。现代快报.212.
以上关于“同一个姓的人有血缘关系吗”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成之嘉生物。